一加6手機評測:均衡中帶著驚喜的水桶機
通常來說,為了增加銷量,手機廠商會針對不同的用戶推出多個價位段的產品,以吸引盡可能多的潛在消費者。不過有兩家廠商比較特殊,它們并不嘗試用大而全的產品來做全覆蓋,而是堅持只做旗艦手機,其中一家是蘋果,一家就是一加。
這種極度專一的產品策略,加上一個極度熱愛手機的老板以及過去幾年里穩中有升的市場表現,讓一加是手機行業里不多的幾家真正能夠專心「做機」的廠商之一。
當然了,相比起占據行業制高點的蘋果,「小而美」的一加現在或許還拿不出「驚世駭俗」的產品,但專一的態度讓一加的每一款產品身上總有很多細節值得細細品味,今年的一加6也是如此。
主流的「劉海屏」,依然是AMOLED
和今年上半年上市的大多數國產中高端手機一樣,一加6也采用了「劉海屏」,屏幕上方的中間位置切掉了一塊「劉?!箙^域,用于擺放必要的聽筒、光線傳感器、距離傳感器、指示燈等必要元器件。
不考慮屏幕四角的圓角切割和切掉的「劉海」部分,一加6的屏幕對角線長度為6.28英寸,分辨率為2280X1080,長寬比為19:9,ppi為402,材質為AMOLED。
和之前的幾代一加手機一樣,一加為一加6這塊屏幕提供了多種屏幕顏色模式可選,分別是默認、sRGB、DCI-P3、自適應模式、自定義,其中自定義模式是在第一個默認模式的基礎上加入了色溫冷暖調節。
在默認顯示模式下,一加6依然是國產機中最常見的「冷艷」風格,「冷艷」的程度和一加5、5T基本相當,比一加3的程度要低很多,應該屬于大多數用戶可以接受的那種。
我個人最喜歡的是自適應模式,它的調教傾向依然偏冷艷,但程度比默認模式更低,色準表現更好。如果你需要更加準確的色彩(比如說在修圖時),可以選擇sRGB或者DCI-P3模式,不過這兩種模式下的色彩動態會略有損失(大部分能提供標準色彩模式的AMOLED屏都有這個問題)。
在顯示的通透性、可視角、亮度等方面,一加6的這塊屏幕也都沒有什么問題。此外,作為可自發光的OLED面板,這塊屏幕自然也有著真正純凈的黑色和無窮高的對比度,天冷時屏幕的拖影情況也要比大部分LCD屏幕好不少。
不過和目前所有的三星AMOLED屏幕一樣,一加6屏幕的次像素排列依然是Pentile。雖然在幾經改良后,Pentile對清晰度的影響已經比前幾年小了不少,不過在400左右的ppi下,貼著屏幕看的確能看到字體邊緣的毛刺,不過這個前提是「貼著屏幕看」。
「無2K不A屏」這句話用來評價AMOLED屏幕的清晰度是沒毛病的,但只要你的眼睛不是對屏幕清晰度極度敏感,1080p的AMOLED屏幕用起來同樣沒啥毛病。
對了,和近期上市的眾多「劉海屏」手機類似,一加6也提供了隱藏「劉海」的選項(名字叫「凹形區域顯示」)。打開后,「劉海」兩側的區域會變成黑色,然后用白色文字顯示時間、電量、信號等狀態欄中的信息。
總結,一加6的屏幕屬于優秀但不是最好的那一類,在OLED屏幕中稍次于三星Galaxy S/Note以及iPhone X上用的高分辨率柔性AMOLED面板,優于大多數LCD面板。只要你不是整天在極度暗光下用手機(低亮度下AMOLED的低頻PWM可能會讓部分用戶感覺有點「晃眼」),一加6的這塊屏幕沒太多可挑剔的地方。
與眾不同的玻璃后蓋
和「劉海屏」類似,玻璃后蓋是今年中高端智能手機中又一個「流行」的設計元素(iPhone:說起引領潮流,我不是針對誰),一加6也采用了玻璃后蓋,不過一加6背后的這塊玻璃又和市面上的其他手機都不一樣。
第一個不同之處是弧度。
弧度是一加手機多年來一直強調的地方,一加6也是如此,它的后蓋采用了一塊4曲面3D玻璃,左右兩側的弧度比較大,配合左右兩側被削薄的帶有弧度的金屬中框(一加把這個中框叫做「地平線」設計,原因參考下圖),一加6拿在手上的感覺非常輕薄和貼手。
▲地平線設計(上圖為一加5)
第二個不同之處是材質。
一加6提供了4種配色可選,分別是亮瓷黑、墨巖黑、月牙白、復聯版,其中亮瓷黑和復聯版為亮面,墨巖黑和月牙白雖然也是玻璃,不過表面用納米蝕刻工藝做成了磨砂的啞光質感。
▲由左至右分別是墨巖灰、亮瓷黑、月牙白
上手后,墨巖黑和月牙白兩個磨砂玻璃后蓋給我的感覺有些像一加1用的Baby Skin,溫潤又不失質感,和金屬后蓋相比少了一分冰冷的觸感,非常獨特。此外,由于表面是磨砂的,墨巖黑和月牙白的表面不像普通的亮面玻璃那樣容易沾染油污,特別是顏色更淺的月牙白。
在這4個顏色中,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亮瓷黑。
就像它的名字那樣,一加6亮瓷黑的觀感非常接近小米MIX 2S等產品上用的「真」陶瓷,而且重量更輕。只是摸上去的時候,MIX 2S會多一些溫潤的「陶瓷味」,這個是玻璃做不出來的。
三段式按鍵、后置指紋、音頻、NFC
三段式按鍵是一加在一加2上首次采用并一直沿用下來的,一加6也保留了這個設計,不過按鍵位置從5T的左側中框移到了右側,功能依然對應的是響鈴、振動、靜音三種模式。
一加6還延續了一加手機優秀的按鍵手感,左側的音量鍵、右側的電源鍵觸感都很出色,緊湊清脆,有品質感。和一加5/5T相比,一加6的后蓋除了換成玻璃,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后置雙攝排列從橫向變成豎向,并且從左上角移到了更顯對稱的中間,攝像頭下方是后置指紋。
關于一加6為什么不嘗試屏幕指紋這事,我們在發布會后的采訪中也咨詢了劉作虎。張老板解釋是目前屏幕指紋在速度、識別率上距離「爽」還有些距離,所以一加6沒有采用。
劉作虎還透露,其實早在研發5T的時候,一加就嘗試過屏幕指紋,并且做了100來個采用屏幕指紋的5T原型機,甚至還一度考慮要不要做兩三千個屏幕指紋的「限量版」5T蹭個熱度,這想法最后被劉作虎以「沒必要,浪費時間」的原因否掉了。
從目前Synaptics和匯頂量產的屏幕指紋方案來看,目前屏幕指紋的體驗更接近iPhone 5s上搭載的初代Touch ID,和目前成熟的電容式指紋的確有一定的差距,劉作虎的說法不無道理。
不過話說回來,后置指紋終究還是一個均衡考慮體驗、成本、設計后的一個妥協方案,希望隨著屏幕指紋體驗的完善,一加可以盡快在之后的產品上跟進屏幕指紋(3D結構光也問了,張老板的回答是「沒有興趣」)。
指紋識別體驗上,一加6自然沒什么可以說的,輕輕碰一下就能完成解鎖。此外,用戶還可以設置在鎖屏或者息屏時長按指紋快速進入支付寶/微信支付(設置—安全和鎖屏),在拍照取景界面長按指紋拍照(設置—體感手勢)。
除了指紋,一加6還支持基于前置攝像頭的2D人臉解鎖。
解鎖的體驗和其他搭載國產AI公司提供的人臉識別方案的手機差不多,光線良好時可以做到「秒解」,弱光下通過算法優化也具備一定的成功率,不過一加6沒有像vivo X21屏幕指紋版那樣加入紅外補光燈,極限弱光下人臉識別會失效。
音頻是智能手機中一個經常不被重視但又非常影響體驗的地方,一加6在這方面的表現有好有壞。
好的地方是一加6保留了3.5毫米耳機插孔,雖然沒用什么特別的音頻芯片,不過都2018年了,能找到一個有耳機孔的高配手機已經極為不易了,況且一加6還在耳機孔等地方做了防水處理(注:一加6具備一定的防潑濺能力,但沒有IPXX認證),此處點個贊。
另外,一加6的藍牙支持LDAC音頻傳輸協議,配合WI-1000X等支持LDAC的耳機,可以獲得比普通的SBC、AAC、aptX更好的音質。
不過一加6并沒有采用雙揚聲器設計,只在底部左下角配備了一個揚聲器,聽筒部分不能作為輔助揚聲器使用。雖然一加6的這顆單揚聲器表現尚可,不過近期越來越多的旗艦機都用上了音質更好的雙揚聲器,一加有必要在下一代產品上進行一下補強。
一加6保留了NFC模塊,并且還聯合交通微云卡小程序(暫時尚未開通),可以在支持交通聯合標準的城市(目前已經超過190個)用NFC功能乘坐公共交通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項功能支持微信代扣,不需要再進行提前充值。
這就是史上最快的安卓手機
「快」可能是一加手機最重要的標簽,在一加6上,「快」依然是主打賣點之一。
要做到「快」,頂級的硬件是基礎,一加6不出意外地用上了目前能買得著的最強的硬件,包括高通驍龍845、8GB LPDDR4X運行內存(入門版是6GB)、最大256GB雙通道UFS 2.1閃存。另外,一加6在通訊性能上也沒有任何縮水,包括2X2MIMO雙天線Wi-Fi,LTE支持4X4 MIMO和下行3XCA(最高1Gbps下行速率)、6模37頻、MAAT自適應天線。
在系統調度上,一加6也是一加一貫的「暴力」路線,「4顆CPU大核2.8GHz + 4顆CPU小核1.7GHz」的滿血跑是家常便飯。
在這樣的硬件規格和調度機制下,配上輕定制的操作系統,一加6的「快」是沒有懸念的。
在我用過的所有搭載驍龍845的機型中,一加6給我的感覺也是最快的。這倒不是因為一加6在App冷啟動、游戲加載等考驗絕對性能的測試中有什么額外的優勢,而是在長時間的使用中,一加6出現滑動不跟手、動畫掉幀等情況的時候最少。
舉個非常不嚴謹的例子,在使用其他品牌搭載驍龍845的Android旗艦機時,日常使用中可能會有2%-3%的概率出現掉幀和卡頓,一加6可能只有0.5%。
背后的原因,可能和劉作虎在一加6發布會上重點強調的「App全速引擎」(號稱可以對App啟動、前臺App、常用App智能進行加速)有關,氫OS干凈利落的過渡動畫、相比其他驍龍845機型更加激進的性能調度應該也有所幫助。
系統方面,一加6搭載的是基于Android 8.1的氫OS 5.1。
經過了幾代的演進,現在的氫OS已經和一加在國外產品上搭載的氧OS基本沒什么區別,都是非常貼近原生Android,現在這一版的氫OS甚至連原來的氫桌面都去掉了。
和MIUI、Flyme、EMUI等國產定制系統相比,氫OS的功能肯定沒這么豐富,不過該有的功能大部分也都有,包括全面屏手勢、系統遷移(一加搬家)、云相冊、整合了很多信息的負一屏,可以在游戲中屏蔽懸浮通知的游戲模式也在這一版系統中加了進來。
另外,一加6還加入了Android P Beta計劃,用戶購買一加6之后可以直接刷入Android P Beta版。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目前的Android P是一個「貨真價實」的Beta版,除非你是個開發者,否則非常不建議大家購買后刷入。
續航和充電
相比起「無負擔的快」,一加6在續航上的表現就比較平庸了。
一加6的電池容量為3300毫安時,這個容量在驍龍845機型中不算太小。作為對比,三星Galaxy S9的電池容量為3000毫安時,S9+為3300毫安時,小米MIX 2S為3400毫安時,堅果R1是3600毫安時。不過在激進的系統調度下,一加6的續航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,略好于iPhone X,但好的著實也不多,省著點用也能勉強撐一天。
充電上,一加6并沒有因為改用玻璃后蓋而加上無線充電,不過鑒于當前無線充電的速度和發熱,我倒不覺得這是個多大的問題。
一加6用的依然是DASH閃充,充電頭的造型變得更加方正,和OPPO的新版VOOC頭保持一致,充電規格依然是5V 4A。
實測一加6在完全沒電的情況下,半小時可以充到接近60%,雖然沒啥進步吧,不過這個速度在旗艦機中也依然算得上是優秀水準,而且由于DASH閃充是低壓快充方案,所以在亮屏充電速度、充電時發熱控制等方面相比起市面上更常見的高壓快充有些優勢。
相機:別擔心,IMX519很穩
一加6發布之后,不少網友表示對它的相機表現非常好奇,也有不少人表達了對一加6拍照的擔憂,原因就是一加6采用的這顆索尼IMX519 CMOS,而不是MIX 2S、堅果R1上用的IMX363(三星Galaxy S8/Note8上用的IMX333的「外賣版」)。
不過大家大可不必擔心IMX519這顆CMOS,雖然它在設計上和IMX363有很多的區別,不過依然是一顆定位較高的傳感器。
索尼IMX363:1/2.55英寸,1200萬像素,單像素尺寸1.4微米,全像素雙核對焦
索尼IMX519:1/2.6英寸,1600萬像素,單像素尺寸1.22微米,雙核對焦
在傳感器面積差別不大的情況下,IMX363的做法是通過較低的像素(1200萬)來獲得1.4微米的單像素面積,優點是有助于弱光下成像,缺點是像素低會損失了一部分解析力,IMX519的方式則比較傳統,它的像素更高,達到了1600萬,不過1.22微米的單像素面積比IMX363要低了一級,不過由于IMX363的CMOS做了Dual Pixel全像素設計(DP對畫質會有一定的損失),理論上講,IMX519單像素的感光能力距離IMX363的差距并沒有1.22微米對比1.4微米這么大。
IMX519還有兩個值得關注的技術,第一個是3-HDR,在拍照時如果啟用了HDR,一加6取景框中畫面顯示出來的畫面就是HDR后的畫面,而大多數手機在啟用HDR后取景框只能顯示沒有HDR的效果,這種「所見即所得」的方式讓一加6在更加方便構圖和預覽。
此外,IMX519的全像素采樣幀率達到了60fps(應該是通過增加了DRAM實現的),和索尼為自家旗艦「祖傳」的IMX400相同,是絕大多數主流CMOS的一倍,更高的采樣幀率有助于降低相機的「果凍效應」,提高抓拍時的成功率。
除了IMX519這顆CMOS,一加還終于為一加6的相機鏡頭加入了5和5T上缺失的光學防抖,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弱光下成像。另外,一加6這顆境頭的光圈也到了f/1.7,沒有華為和三星的旗艦機用的f/1.6、f/1.5那么夸張,但也算是較大的光圈了。
參數部分討論完畢,下面我們聊聊一加6的相機表現。
對焦方面,憑借著雙核對焦(CMOS的部分像素支持對焦,可以理解為Dual Pixel的簡化版,優于普通相位對焦)的加持,一加6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能提供準確快速的對焦體驗,變換場景時的預對焦表現也比較靠譜,和iPhone X差距不大。當然,受限于硬件,在極弱光下,一加6、iPhone X的對焦表現要比Galaxy S9等采用Dual Pixel傳感器并且優化出色的機型稍遜一籌。
成像品質上,得益于1600萬的高像素,在光照充足時,一加6可以展現出比其它1200萬像素的旗艦機更豐富的細節。不過大家也知道,目前的中高端手機在光照充足時都能拍出不錯的照片,主要的差別在于發色傾向、HDR處理方式上,下面我們重點看看弱光下的表現。
▲一加6拍攝
▲小米MIX 2S拍攝
▲堅果R1拍攝
▲一加6拍攝
▲小米MIX 2S拍攝
▲堅果R1拍攝
▲一加6拍攝
▲小米MIX 2S拍攝
▲堅果R1拍攝
在弱光環境下,一加6的曝光時間可以達到1/5秒,不過除了用光學防抖拉長曝光時間,一加6在弱光下啟動多幀合成。如果你在弱光下拍完照片立刻查看照片,可以看到照片的噪點大幅減少的過程,這就是一加6在利用多幀合成的數據對畫面進行降噪(不排除這是目前系統的一個bug,如果大家買到一加6后無法重現這個過程也不要慌張)。
可以看出,在光學防抖和多幀合成的幫助下,一加6在弱光下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,相比起兩款采用IMX363的機型小米MIX 2S和堅果R1,除了在極弱光下的噪點稍微多點,一加6并沒有被另外兩部機型拉開差距,部分場景(比如第三組相比堅果R1)的表現甚至還有所反超。
副攝上,一加6采用了是和一加5T一樣的索尼IMX376K傳感器,2000萬像素,單像素1.0微米,鏡頭光圈同為f/1.7,不過沒光學防抖。
在一加5T上,這顆CMOS有兩個功能,一是在弱光下用「4合1」的方式以500萬像素的方式輸出更純凈的夜景照片然后再「插值」回2000萬,二是收集景深數據,在人像模式做背景虛化。到了一加6上,由于1600萬的主攝有了明顯升級(傳感器更大、光學防抖、多幀合成),弱光下的成像也交給了這顆主攝,于是乎這顆2000萬副攝的功能只剩下人像虛化了。
除了拍照,一加6在視頻方面的表現也非??扇牲c。
首先,一加6的4K拍攝支持60fps,這應該還是國產手機中第一個做到這一點的。此外,一加6還支持720p 480fps、1080p 240fps的慢動作拍攝,這個數字沒有三星和索尼的960fps強,不過一加6的特別之處是它可以在這兩種模式下持續錄制長達1分鐘的視頻(這對于手機性能和散熱的要求是很高的),錄制完成后用戶可以手動選擇其中所需的內容進行編輯,操作的難度可要比三星、索尼的只能錄制0.1或者0.2秒的960fps小多了。
總體來看,不考慮華為P20 Pro、Mate RS保時捷這兩款明顯領先同時期所有對手的「怪物」,一加6的相機表現在國產機中是可以排到第一陣營的,相比在拍照上口碑不錯、在DxOMark中拿到高分的小米MIX 2S,一加6在白天的拍照以及視頻上的表現稍強,對焦以及弱光下的成像稍弱,綜合水準在伯仲之間。
一款均衡中帶著驚喜的「水桶機」
一加6是一部非常典型的「一加式」旗艦,它有著最頂級的配置、輕薄舒適的手感、精致的工藝、輕快的系統、主流的相機和中規中矩的續航。如果按照流行的「水桶機」標準評判的話,一加6在做到足夠均衡的前提下,在配置和手感兩個地方明顯高于「水桶」的平均標準。
▲一加6的定價
這樣一款均衡中帶著驚喜的產品,配上更加合理的定價,讓今年的一加6有著可能比一加之前的兩代產品更強的競爭力,特別是如果你看中性能和手感,一加6是當前3000-4000元價位的不二之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