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動銳龍3000系列處理器怎么樣?
現如今的筆電市場,除了各家的設計之外,更多的是AMD與Intel的并蒂雙嬌之爭,但隨著CES2019年上, AMD全新銳龍、速龍和A系列全線移動處理器的推出,迅速聚焦了萬千愛好者的目光,其中標壓版銳龍3000系列移動處理器更讓近期潛在的購買用戶翹首以盼,那這代處理器性能到底如何?又有哪些出色表現?那接下來,我們就從技術、架構、體驗層面來一起了解一下AMD銳龍3000系列移動處理器到底如何。
桌面/移動傻傻分不清楚
AMD將采用Zen架構的處理器系列被命名為“銳龍”(Ryzen),它最早誕生于2017年,并被AMD同時應用于桌面(臺式機)和移動(筆記本)兩大領域。需要注意的是,雖然都叫“銳龍”,但該家族的桌面和移動版卻處于獨立發展的狀態,我們需要正確認識二者的差異。
比如,桌面版的銳龍已經經歷了三次迭代更新,分別是2017年3月誕生的第一代桌面銳龍1000系列(如銳龍7-1700,采用14nm工藝)、2018年4月推出的第二代桌面銳龍2000系列(如銳龍7-2700,采用12nm工藝),以及在2019年5月27日正式發布的第三代桌面銳龍3000系列(如銳龍7-3700,采用7nm工藝)。
移動版的銳龍則剛剛經歷了兩次迭代更新,分別是2017年10月底誕生的第一代移動銳龍2000系列(如銳龍5-2500U,采用14nm工藝,實際上市時間在2018年1月),以及2019年1月發布的第二代移動銳龍3000系列(如銳龍5-3500U和銳龍5-3550H,采用12nm工藝,實際上市時間為同年4月)。
看出差異了沒有?桌面版銳龍可以通過型號的第一位數字區分第一代、第二代和第三代,而移動版銳龍的數字序列起步就是2000,第二代就躍居3000。
因此,大家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型號都從3000起步的第三代移動銳龍就能擁有第三代桌面銳龍的底蘊,它在本質上只是第二代桌面銳龍的簡化版而已,包括削減核心/線程數量、降低主頻和TDP,暫不支持AMD StoreMI技術和AMD Ryzen Master工具。
第二代移動銳龍的變化
和我們熟悉的第一代移動銳龍2000系列相比(表1),第二代移動銳龍3000改用了12nm制程工藝設計,核心架構也升級到了“Zen+”,緩存、內存延遲有所降低,功耗控制更出色,CPU主頻得以小幅提升。
和英特爾一樣,AMD也將第二代移動銳龍劃分出針對游戲本定制的35W TDP高性能版(后綴為“H”),以及針對輕薄本而生的15W TDP低功耗版(后綴為“U”)。
得益于改進的工藝和架構,第二代移動銳龍3000的耐熱性有所提升,最高溫度上限從第一代的95攝氏度提升到了105攝氏度,cTDP的區間也從12W~25W上限提升到了12W~35W。
換句話說,只要筆記本的散熱設計合理,新銳龍可以“解鎖”更高的性能。
同時,第二代移動銳龍3000同樣集成Radeon Vega 8/RX Vega 10 Graphics核顯(下文簡稱Vega 8/10),雖然同級別的銳龍(比如都是銳龍5或銳龍7)在CU單元數量上沒有變化,但GPU核心頻率卻有了100MHz的提升(聊勝于無)。
據悉,新銳龍進一步挖掘了Zen+Vega架構組合的潛力,無論是訪問采用HTML5的網站或是打開大文件Excel(包含公式)等,運行速度及效率都較前輩有了明顯的提升,PS作圖順暢無阻。
新老銳龍理論性能對比
在了解第二代移動銳龍的基本情況之后,相信大家更期待的,就是它們的性能較第一代移動銳龍有了多少提升,是否能和同級別的英特爾酷睿家族抗衡吧?
第二代移動銳龍5-3500U CPU-Z參數截圖
為此,小編找來了第二代移動銳龍5-3500U和銳龍5-3550H,以及上代銳龍5和酷睿i5家族,將它們在常見CPU基準測試軟件中的跑分進行一番對比。
通過對比可見(表2),新銳龍R5-3500U的綜合性能較上代銳龍R5-2500U提升了10%以上,可完勝英特爾旗下的酷睿i5-8250U,和最新的酷睿i5-8265U相比則是互有優劣。
35W新銳龍5-3550H的表現也比想象中的還要好,它的性能僅是略遜于酷睿i5-8300H,要知道后者的TDP可是45W!
換句話說,我們可以將銳龍R5-3500U和酷睿i5-8265U、銳龍5-3550H和酷睿i5-8300H理解為同一個檔次的存在,在實際體驗中很難感覺出它們在性能層面的差異。
接下來,咱們再來瞧瞧第二代移動銳龍3000系列集成GPU的性能表現。考慮到針對游戲本定制的H系列肯定都會和獨立顯卡搭配,所以本文我們重點考察的,則是定位更加主流的銳龍R5-3500U的GPU圖形性能。
銳龍R5-3500U集成了8CU(512個流處理器)的Vega 8。和英特爾酷睿集成的UHD核芯顯卡一樣,它也只有在搭配雙通道內存時才能發揮出100%的全部性能。
為了方便對比,小編還找來了同屬輕薄本領域的代表機型,包括內置UHD核芯顯卡的聯想YOGA S730、內置英偉達GeForce MX150(低功耗)的惠普ENVY13以及搭載銳龍R5-3500U處理器的榮耀MagicBook 2019銳龍版,并對比它們在常見GPU基準測試軟件中的跑分成績。
通過對比可見(表3),Vega 8具備秒殺英特爾UHD620核芯顯卡的性能(2倍左右),哪怕碰到了低功耗版的MX150也不遑多讓,在3DMark11的測試中甚至還有著小幅的領先優勢。
就具體的游戲而言,搭載銳龍R5-3500U的輕薄本在運行《英雄聯盟》(高畫質)下可以取得90fps左右的平均幀數;《DOTA 2》(高畫質)平均幀數約80fps;《守望先鋒》(高畫質)下的平均幀數則在40fps左右。
理性對待更高端的銳龍7
通過前文的對比可見,第二代移動銳龍5系列的表現很不錯,那比它更高一個檔次的移動銳龍7系豈不更加值得期待?
小編的答案是否定的,無論是輕薄本還是游戲本,二代移動銳龍5系足矣,7系在性能價格比方面會出現明顯下滑。
輕薄本的散熱模塊普遍都是“夠用”,冗余量并不大
原因很簡單,對輕薄本而言,受制于散熱設計,哪怕武裝了銳龍7-3700U也會因溫度墻和功耗墻而制約性能發揮(和輕薄本選酷睿i5足矣是一個道理),銳龍7-3700U的Vega 10 GPU雖然性能更強,但它也將要面臨滿血版GeForce MX250獨顯的絕對打壓。
對游戲本而言,英特爾八代/九代的酷睿i7處理器都是6核心12線程,它們的理論性能都要在銳龍7-3750H之上,因此后者的競爭力會被大幅稀釋。